做露營資料搜集時,因為受到塔門的海岸景色吸引而選擇作為我們的第一個露營地點。她是一座位於西貢的離島,原為一條漁村,高峰時期約有二千名居民,現今大多都外出謀生,在島上能隱約感受到漁鄉風情,成為香港人的假日熱門去處。
^翠華街渡的官方時間表(http://www.traway.com.hk/ferry/)
^平日船費為$18
我們在大學站附近的馬料水碼頭乘坐往黃石方向的翠華街渡,8:30a.m.上船,10:00a.m.到達塔門,船程約1.5小時。因為塔門是中途站,所以緊記留意船家的提醒。
^塔門路線圖(取自Google)
下船後向左穿過民居,途經塔門警崗,約15分鐘就會到達適合露營的大草原,正是地圖上觀海亭的位置。
^這頭牛在等我搭建牛棚(誤)
因平地位置仍有過夜的旅人且看不到海灘,最後我們選擇了在下坡搭營。這天有點陰涼,強烈的海風迎面吹來,加上這片大草地有一定的斜度,對我們這些露營新手來說實在不容易。
^離露營地最近的塔門下圍公廁
紮好營後,我們沿著來的路往回走,開始環島行一圈。民居角落的公廁己是最近的洗手間,從草地步行去大約10分鐘,帶一個較大的水袋能幫你省下不少腳程,以郊外廁所來說相對乾淨。另外通往公廁的路上雖有不少街燈,但晚上去的時候最好叫上旅伴,電筒隨身更佳。
^岸邊停泊的船隻突顯出漁村文化
來到島民居住的海邊,有老人家坐在家門前休息寒暄,亦有小孩在空地玩耍,感覺休閒得很。
^天后古廟( http://www.discoverhongkong.com/tc/see-do/great-outdoors/hikes/tap-mun.jsp )
每座離島都有的天后古廟就在房屋後方的斜坡上,廟頂有過百年歷史的陶瓷雕塑,另外相傳廟內的神案有密道直通東岸的塔門洞,能聽到風浪聲並預測風暴,這座廟自400年前一直保佑漁民平安,但因為天后廟太常見,所以我們沒特地為這古廟拍照。
^從漁民新村走出來的山徑
^相片中央位於海岸邊的高石就是「呂」字疊石
回到碼頭繼續向前走,即是往碼頭右邊的路行,會經過榕樹村和漁民新村,隨後進入山徑,其中一小段路程的旁邊有島民安葬先人的墓地,沿路能看見名為塔門口的海域。很快我們就途經疊石的所在地,但因浪大而沒有走近攝影,它是兩塊上下堆疊的方形石,大約6米高,因為好像一座佛塔,和附近的塔門洞一起看似迎向大海的門,所以這座島古稱「佛塔門」,後來簡稱塔門。
^因為海風太大,要做好防風措施才能煮食
走過疊石就會回到營區,接下來我們便煮飯和午睡,這時已經開始有牛隻隨著露營的人增加而聚集到大草地。
晚餐後休息時,有一隻牛直接走到我們隔壁的帳篷開吃,原來是營主把食物攤放在營門前的野餐墊上,我們幫忙去了廁所的旅人看守帳篷不被破壞,但無法阻止那隻牛吞光牠眼前的東西,牠甚至連包裝袋一起把通粉吃了,對於扯不掉牠嘴裡的膠袋我們都感到很無奈......
^中午已有不少旅客到訪石灘
翌日,吃過早餐後,我們到營地前方的石灘散步,這兒的海風更猛烈,可以近距離感受到大海的威力,最重要是能觀賞美麗的海天一色之景。
^寫到這裡,我們又回想起被852號牛牛支配的恐懼
回到帳篷時,發現有牛在我們的營外徘徊,本想著食物全都放在帳內會沒事,怎料牠竟然趁我們進去執抬時把頭伸入來找食物,我們一個在帳內跟牠鬥力、推牠出去,另一個則在外面拉牠的身體,費了一會才將牛趕走。
收抬好後我們到村裡吃午餐,雖然不是假日但仍有兩三間餐廳開店,嘗試了島上有名的海膽炒飯,都要大約$100,米飯粒粒分明, 鑊氣十足之餘又不失海膽鮮味,蠻好吃的,值不值得就見人見志了。
^海膽炒飯
下午4點時,不論是露營還是來一日遊的人都開始離開,碼頭上排了長長的隊伍等待街渡。最後我們懶得等,於是選擇搭貴一點的快艇($20),不用15分鐘便到位於西貢區的黃石碼頭。